云南省茶业协会考察福建省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启示录
- 发布时间:2011-09-07 00:00
- 访问量:
云南省茶业协会考察福建省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启示录
【概要描述】
2010年5月,我和宁洱县、腾冲县政府领导及省茶业协会有关同志到福建省安溪县学习考察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安溪县是福建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1985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不逾地把茶产业作为振兴县城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的产业来抓,“二十五年磨一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茶业真 正做大做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安溪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裕新安溪。学习安溪的经验,对照思考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启
示。
一、茶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
安溪隶属福建省泉州市,面积3057平方公里(其中90%是山区),占泉州市总面积1/3;辖24个乡镇、473个村(居),现有人口112万人,是福建 省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
胞400多万人。全县耕地62万亩,其中茶园60万亩,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近70%;茶叶是全县农村的主导产业。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但是在1985年,安溪还是全国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全县60多万亩耕地中,仅有茶地11.2万亩,农户靠种红薯 和马铃薯度日,当时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每个农民从
茶业中所得的收入仅39元。如今,安溪早已于1996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发展成为一 个茶业专业生产县,并且进入了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9年为第87位)。安溪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不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
县,全县的农业种植业 均为茶叶。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73亿元,全县112万人口中,有9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248.95亿元,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其中:茶农每年的人均茶叶纯收入达4236元,占农民 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在安溪县的茶叶主产区,茶农户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已占60%左右;20万—50万元的已占10%左右。昔日贫穷
落后的 安溪,其经济实力已上升为福建省十强第十位。
云南是我国第三产茶大省,投产茶园约300万亩,产值约10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06元,最高的2007年达716元;每亩茶园总产值约3500 元。与安溪县相比,面积我省是其5倍,产值仅多44%,茶农人均收入仅是安溪
的十三分之一,每亩茶园的产值仅是安溪的三分之一。我省茶区基本是贫困地区, 茶农基本上是贫困农户,其根本原因是我省茶区茶叶效益低,从事茶产业的茶农有少数农户已富裕起来了,但多数还处于贫困状态。但是从茶区
的现状看,绝大多数 主产茶区,只要做强茶产业,茶农依靠茶业完全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二、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持之以恒,几十年磨一剑
安溪茶业二十五年磨一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在每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的具体做法。在这25年内,安溪县委、县政府有一个始志不逾的奋斗目标——“把安溪茶业打造成真正的强
势产业、富民产业”。
第一阶段,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为 “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阶段。重点是引导茶农,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逐步全部改种茶园,并大力扩大海拔在8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安溪地处沿海,海拔较 低),全
县茶叶面积从11万多亩很快扩大到60万亩,成为茶叶专业县。新扩面积实现了茶树百分百是无性系良种,名茶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高山茶园 占总面积60%,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了基础,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
业化。为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县委、县政府设立了茶产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县 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阶段,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以“优质、精品、名牌”为重点,规范和提高乌龙茶的加工技术,统一加工工艺。提出了“不做低档茶品”、“不做假冒伪劣 茶”的口号,推广使用先进加工设备,开展万人培训,举办
各类加工技术大赛,评选“铁观音茶王”(选为茶王要坐八人花轿),增强茶农质量意识、名茶意识。引 导茶农和茶企全面练好内功,提高茶叶品质,生产名牌。茶叶的制优率迅速提升,茶农专业化、组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技队伍进一步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 一步提高,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在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安溪把茶产业与茶文化结合,开展创品牌攻势。充分运用“安溪铁观音”这一历史品牌和取得的“国家证明商标”、“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机遇,大力开展安
溪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在安溪县城晋江两岸修建的汉白玉护栏上,镌刻了7700多块自古至今的咏茶名 诗名词碑文,打造出了数公里长的“晋江茶刻”文化长廊景观。出版了《铁观音》、《中国安溪茶叶宝典》、《铁观音的王
国》等涉茶书籍,拍摄《铁观音传奇》、 《铁爷茶馆》等电视剧,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创作大赛、茶文化艺术团巡回表演,不断的丰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有力地扩大了安溪茶产业的影响 力。在创品牌活动中,
党委政府大力引导,文化媒体大力支持,茶农、茶企勇跃参与,全县上下大打“安溪铁观音”这块名牌,使其成为“福建省的十大名片”之 一。茶叶企业在创品牌中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上升。目前全县已涌现“铁观音集
团”、“八马”、“魏氏”、“华祥苑”、“华福”、“祥华”、“三和”等一批 安溪茶业的著名企业品牌。
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安溪茶业开始了拓展市场的壮举。首先,在2000年投资1.4亿元,在安溪县城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 叶批发市场”,直到目前,仍为我国规模最大、交易客商最多、品
位最高、功能配套最为齐全完善、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展览、旅游、科 研为一体的新型茶业交易市场。投入营运的第一年,交易额就达3亿元,以后连年上升,2009年已达17亿元。其次,安溪并不满
足于坐地集散、坐地销售,而 是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带队,县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茶业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铁观音神州行”茶事活 动。连续5年,先后到香港、澳门、成
都、长沙、武汉、西安、昆明、乌鲁木齐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千人饮茶活动”。每到一地摆设大规模的无偿品茶、饮 茶摊位,传播铁观音饮茶知识,扩大品牌影响。另外,县里还大力倡导和鼓励安溪人到全国各地去开设
茶店、茶庄,销售茶叶。目前全县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 庄、茶艺馆3万多家,从事茶叶的专业营销队伍达15万多人,市场已经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并形成闽、粤、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著名的乌龙茶内销市场;同时,产 品还
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超5000万美元。
第五阶段,也就是现阶段,重视全面发展,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发展新理念。去年新年伊始,县委主要领导率领考察团,对福健全省茶区进行了 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茶产业的生产加工、品牌推介、文化挖
掘、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谋划安溪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考察结束后,县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 议、茶业发展座谈会,通报考察情况,围绕茶产业亟待解决提升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经过集思广益,县委、县政
府确定把2009—2011年作为“茶 产业提升年”,并出台了《安溪县“茶产业提升年”实施意见》,对安溪茶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大力推进茶业品质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化组织体系、 品牌体系、茶文化体系、配
套延伸体系、茶旅游体系、贸易物流体系、开放合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实施了“生态、健康、文化、品牌、 素质”五大工程,各个主产茶区开展了以有机茶和严控农药残留为重点的生态茶园建设。
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设新的国内最大的茶叶集散中 心——“海峡西岸茶叶基地”,将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物流等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核心区、茶叶科技孵化区和闽台茶叶合作
示范区, 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标志性茶产业园。
三、云南茶业要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云南茶业具备了总体规模,但由于茶区分散,茶产业没有一个县成为主导产业。全省产茶县有50多个,但过万吨的县只有凤庆、勐海、景洪三县市,过 5000吨的只有10个县。这样,在县城经济中也得不到高度重视。对茶农
而言,茶叶只是农户的家庭副业,专业化程度很低。这样的生产力布局难以做大做强茶 产业。借鉴安溪和我省一些茶业专业村的经验,建议省里重新规划我省茶产业。可考虑全省规划5-10个茶产业大县强县,和一批茶产业专业
化乡镇,专业化村委 会。省州市大力支持这些大县和专业化乡村做大做强茶产业。争取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达到建设目标。省茶业协会计划配合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大渡岗乡建设“云 南茶叶第一乡”,目前该乡已有茶园7万
亩,产量7000吨,产值已达7000多万元,只要正确引导,加以必要的整合和扶持,注入茶业现代种植、加工的新技 术,就可以使该乡成为云南省茶园面积超10万亩,茶业产值超亿元的茶业专业化示范乡镇,并使其由“云南茶
业第一乡”向“全国茶业第一乡”的层次发展,成为 “昆曼”大道通旁的一面茶业产业化的样板,更好地发挥出对全省茶业乡镇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打造“云南普洱茶”和“滇红”两个著名品牌,带动云茶产业的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拼搏,云南茶业已经形成了“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好的知名度。云南茶业界和全省上下都要统一在这两个品牌下种茶、做茶、卖茶,统一在这两个
品牌下做茶文化宣传和商品广告宣传。就像现在中国茶叶市场有个“安溪铁观音”一样、有个“西湖龙井”一样。各个茶叶企业要围绕“云南普洱茶”和“滇红”打造企业著名品牌。目前我省的“大益普洱茶”、“七彩云南普洱
茶”、“下关沱茶”、“龙润普洱茶”、“凤牌滇红”、“金丝滇红”作为企业品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省里要对这些品牌加大宣传力 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不断宣传。要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不厌其烦。要
更大规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这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不能 像近几年这样,茶好卖时,大家都来捧场,普洱茶大跌时不见人影,成“缩头乌龟”。
为了打造这两个品牌,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要下功夫练好内功。第一,茶园建设要走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茶,多产有 机茶,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第二,普洱茶、滇红都要规范加工
工艺,严格工艺流程,严格卫生质量,统一口味要求。第三,严格质量标准检查,建立茶叶质量检测系 统和队伍,取缔假冒伪劣。
五、下功夫开拓云茶消费市场
普洱茶的大起大落,问题出自市场。当一个茶品尚未形成广泛的消费群体,而就去大肆抄作,只能形成一时的“畅销”和假象的繁荣,也就是泡沫,教训极其深刻。近两年来,在普洱茶低迷的市场条件下,许多有志于发展云
茶产业的企业和茶叶界人士,虽遭挫折而不气馁,虽遇困难而不屈服,在逆境中奋发努力,使云茶特别是普洱茶得 以逐步回暖。但是要看到云茶产业至今仍无走出困境,无论是产量和效益仍未恢复到最好水平,整个产业仍处于
低效益状态。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市场销售不旺,其根 本原因是云茶,特别是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增长缓慢。为此,我们一定要虚心向安溪的干部、茶人学习,下功夫去开拓云茶的消费市场。第一,在昆明一定要建一个高 档次的茶
叶集散中心,这个中心要集信息、交易、茶文化活动于一体。目前昆明市有五六个茶叶批发市场,太多档次太低,基本上属于农贸市场性质的批发交易,可 以选择一个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市场,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重新改造
提高,建一个中国一流的茶市。第二,省政府每年安
- 发布时间:2011-09-07 00:00
- 访问量:
2010年5月,我和宁洱县、腾冲县政府领导及省茶业协会有关同志到福建省安溪县学习考察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安溪县是福建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1985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不逾地把茶产业作为振兴县城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的产业来抓,“二十五年磨一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茶业真 正做大做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安溪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裕新安溪。学习安溪的经验,对照思考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启
示。
一、茶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
安溪隶属福建省泉州市,面积3057平方公里(其中90%是山区),占泉州市总面积1/3;辖24个乡镇、473个村(居),现有人口112万人,是福建 省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
胞400多万人。全县耕地62万亩,其中茶园60万亩,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近70%;茶叶是全县农村的主导产业。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但是在1985年,安溪还是全国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全县60多万亩耕地中,仅有茶地11.2万亩,农户靠种红薯 和马铃薯度日,当时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每个农民从
茶业中所得的收入仅39元。如今,安溪早已于1996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发展成为一 个茶业专业生产县,并且进入了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9年为第87位)。安溪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不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
县,全县的农业种植业 均为茶叶。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73亿元,全县112万人口中,有9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248.95亿元,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其中:茶农每年的人均茶叶纯收入达4236元,占农民 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在安溪县的茶叶主产区,茶农户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已占60%左右;20万—50万元的已占10%左右。昔日贫穷
落后的 安溪,其经济实力已上升为福建省十强第十位。
云南是我国第三产茶大省,投产茶园约300万亩,产值约10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06元,最高的2007年达716元;每亩茶园总产值约3500 元。与安溪县相比,面积我省是其5倍,产值仅多44%,茶农人均收入仅是安溪
的十三分之一,每亩茶园的产值仅是安溪的三分之一。我省茶区基本是贫困地区, 茶农基本上是贫困农户,其根本原因是我省茶区茶叶效益低,从事茶产业的茶农有少数农户已富裕起来了,但多数还处于贫困状态。但是从茶区
的现状看,绝大多数 主产茶区,只要做强茶产业,茶农依靠茶业完全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二、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持之以恒,几十年磨一剑
安溪茶业二十五年磨一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在每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的具体做法。在这25年内,安溪县委、县政府有一个始志不逾的奋斗目标——“把安溪茶业打造成真正的强
势产业、富民产业”。
第一阶段,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为 “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阶段。重点是引导茶农,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逐步全部改种茶园,并大力扩大海拔在8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安溪地处沿海,海拔较 低),全
县茶叶面积从11万多亩很快扩大到60万亩,成为茶叶专业县。新扩面积实现了茶树百分百是无性系良种,名茶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高山茶园 占总面积60%,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了基础,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
业化。为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县委、县政府设立了茶产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县 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阶段,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以“优质、精品、名牌”为重点,规范和提高乌龙茶的加工技术,统一加工工艺。提出了“不做低档茶品”、“不做假冒伪劣 茶”的口号,推广使用先进加工设备,开展万人培训,举办
各类加工技术大赛,评选“铁观音茶王”(选为茶王要坐八人花轿),增强茶农质量意识、名茶意识。引 导茶农和茶企全面练好内功,提高茶叶品质,生产名牌。茶叶的制优率迅速提升,茶农专业化、组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技队伍进一步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 一步提高,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在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安溪把茶产业与茶文化结合,开展创品牌攻势。充分运用“安溪铁观音”这一历史品牌和取得的“国家证明商标”、“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机遇,大力开展安
溪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在安溪县城晋江两岸修建的汉白玉护栏上,镌刻了7700多块自古至今的咏茶名 诗名词碑文,打造出了数公里长的“晋江茶刻”文化长廊景观。出版了《铁观音》、《中国安溪茶叶宝典》、《铁观音的王
国》等涉茶书籍,拍摄《铁观音传奇》、 《铁爷茶馆》等电视剧,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创作大赛、茶文化艺术团巡回表演,不断的丰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有力地扩大了安溪茶产业的影响 力。在创品牌活动中,
党委政府大力引导,文化媒体大力支持,茶农、茶企勇跃参与,全县上下大打“安溪铁观音”这块名牌,使其成为“福建省的十大名片”之 一。茶叶企业在创品牌中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上升。目前全县已涌现“铁观音集
团”、“八马”、“魏氏”、“华祥苑”、“华福”、“祥华”、“三和”等一批 安溪茶业的著名企业品牌。
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安溪茶业开始了拓展市场的壮举。首先,在2000年投资1.4亿元,在安溪县城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 叶批发市场”,直到目前,仍为我国规模最大、交易客商最多、品
位最高、功能配套最为齐全完善、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展览、旅游、科 研为一体的新型茶业交易市场。投入营运的第一年,交易额就达3亿元,以后连年上升,2009年已达17亿元。其次,安溪并不满
足于坐地集散、坐地销售,而 是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带队,县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茶业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铁观音神州行”茶事活 动。连续5年,先后到香港、澳门、成
都、长沙、武汉、西安、昆明、乌鲁木齐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千人饮茶活动”。每到一地摆设大规模的无偿品茶、饮 茶摊位,传播铁观音饮茶知识,扩大品牌影响。另外,县里还大力倡导和鼓励安溪人到全国各地去开设
茶店、茶庄,销售茶叶。目前全县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 庄、茶艺馆3万多家,从事茶叶的专业营销队伍达15万多人,市场已经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并形成闽、粤、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著名的乌龙茶内销市场;同时,产 品还
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超5000万美元。
第五阶段,也就是现阶段,重视全面发展,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发展新理念。去年新年伊始,县委主要领导率领考察团,对福健全省茶区进行了 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茶产业的生产加工、品牌推介、文化挖
掘、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谋划安溪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考察结束后,县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 议、茶业发展座谈会,通报考察情况,围绕茶产业亟待解决提升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经过集思广益,县委、县政
府确定把2009—2011年作为“茶 产业提升年”,并出台了《安溪县“茶产业提升年”实施意见》,对安溪茶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大力推进茶业品质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化组织体系、 品牌体系、茶文化体系、配
套延伸体系、茶旅游体系、贸易物流体系、开放合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实施了“生态、健康、文化、品牌、 素质”五大工程,各个主产茶区开展了以有机茶和严控农药残留为重点的生态茶园建设。
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设新的国内最大的茶叶集散中 心——“海峡西岸茶叶基地”,将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物流等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核心区、茶叶科技孵化区和闽台茶叶合作
示范区, 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标志性茶产业园。
三、云南茶业要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云南茶业具备了总体规模,但由于茶区分散,茶产业没有一个县成为主导产业。全省产茶县有50多个,但过万吨的县只有凤庆、勐海、景洪三县市,过 5000吨的只有10个县。这样,在县城经济中也得不到高度重视。对茶农
而言,茶叶只是农户的家庭副业,专业化程度很低。这样的生产力布局难以做大做强茶 产业。借鉴安溪和我省一些茶业专业村的经验,建议省里重新规划我省茶产业。可考虑全省规划5-10个茶产业大县强县,和一批茶产业专业
化乡镇,专业化村委 会。省州市大力支持这些大县和专业化乡村做大做强茶产业。争取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达到建设目标。省茶业协会计划配合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大渡岗乡建设“云 南茶叶第一乡”,目前该乡已有茶园7万
亩,产量7000吨,产值已达7000多万元,只要正确引导,加以必要的整合和扶持,注入茶业现代种植、加工的新技 术,就可以使该乡成为云南省茶园面积超10万亩,茶业产值超亿元的茶业专业化示范乡镇,并使其由“云南茶
业第一乡”向“全国茶业第一乡”的层次发展,成为 “昆曼”大道通旁的一面茶业产业化的样板,更好地发挥出对全省茶业乡镇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打造“云南普洱茶”和“滇红”两个著名品牌,带动云茶产业的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拼搏,云南茶业已经形成了“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好的知名度。云南茶业界和全省上下都要统一在这两个品牌下种茶、做茶、卖茶,统一在这两个
品牌下做茶文化宣传和商品广告宣传。就像现在中国茶叶市场有个“安溪铁观音”一样、有个“西湖龙井”一样。各个茶叶企业要围绕“云南普洱茶”和“滇红”打造企业著名品牌。目前我省的“大益普洱茶”、“七彩云南普洱
茶”、“下关沱茶”、“龙润普洱茶”、“凤牌滇红”、“金丝滇红”作为企业品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省里要对这些品牌加大宣传力 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不断宣传。要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不厌其烦。要
更大规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这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不能 像近几年这样,茶好卖时,大家都来捧场,普洱茶大跌时不见人影,成“缩头乌龟”。
为了打造这两个品牌,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要下功夫练好内功。第一,茶园建设要走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茶,多产有 机茶,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第二,普洱茶、滇红都要规范加工
工艺,严格工艺流程,严格卫生质量,统一口味要求。第三,严格质量标准检查,建立茶叶质量检测系 统和队伍,取缔假冒伪劣。
五、下功夫开拓云茶消费市场
普洱茶的大起大落,问题出自市场。当一个茶品尚未形成广泛的消费群体,而就去大肆抄作,只能形成一时的“畅销”和假象的繁荣,也就是泡沫,教训极其深刻。近两年来,在普洱茶低迷的市场条件下,许多有志于发展云
茶产业的企业和茶叶界人士,虽遭挫折而不气馁,虽遇困难而不屈服,在逆境中奋发努力,使云茶特别是普洱茶得 以逐步回暖。但是要看到云茶产业至今仍无走出困境,无论是产量和效益仍未恢复到最好水平,整个产业仍处于
低效益状态。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市场销售不旺,其根 本原因是云茶,特别是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增长缓慢。为此,我们一定要虚心向安溪的干部、茶人学习,下功夫去开拓云茶的消费市场。第一,在昆明一定要建一个高 档次的茶
叶集散中心,这个中心要集信息、交易、茶文化活动于一体。目前昆明市有五六个茶叶批发市场,太多档次太低,基本上属于农贸市场性质的批发交易,可 以选择一个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市场,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重新改造
提高,建一个中国一流的茶市。第二,省政府每年安排一笔专项资金,组织信誉好,有品牌的 茶叶企业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国外主要云茶销区,开展以“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为主的“云茶”推介活动。开展“云南普洱
茶、滇红天 下行(天下品)”大型茶展活动,坚持搞5年,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及经销商参加各省和有关国家的茶博会。同时,还要大力鼓励民间茶叶经 纪人,切实加强民营茶叶经纪人队伍的业务技术培
训和营销素质的提高,对确有贡献的茶叶经纪人要由政府按其业绩的档次分级别给予奖励,对他们的事迹予以大力 宣传;对到省外开展茶业经营确有成绩的企业和人员,也要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扶持和鼓励。建立起一批较
强的茶叶营销队伍这件事,只要大家统一认识,认真 下功夫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效,就一定能为云南的广大茶农、茶企筑起一道坚强有力的后盾。
开合间·见非凡—HUAWEI Mate 系列尊享品鉴会,陈升号跨界出圈绽光彩
215.28万元的认购订单背后,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的魅力密码
正和岛共学之约,陈升号点亮东莞藏茶之光
版权归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所有
邮箱:www@cspuer.com
热线:400-107-2007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工业园区
滇ICP备202000740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