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这是描述信息
/
/
/
云南省茶业协会考察福建省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启示录

云南省茶业协会考察福建省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启示录

  • 发布时间:2011-09-07 00:00
  • 访问量:

云南省茶业协会考察福建省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启示录

【概要描述】
        2010年5月,我和宁洱县、腾冲县政府领导及省茶业协会有关同志到福建省安溪县学习考察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安溪县是福建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1985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不逾地把茶产业作为振兴县城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的产业来抓,“二十五年磨一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茶业真 正做大做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安溪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裕新安溪。学习安溪的经验,对照思考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启

示。

 

       一、茶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


       安溪隶属福建省泉州市,面积3057平方公里(其中90%是山区),占泉州市总面积1/3;辖24个乡镇、473个村(居),现有人口112万人,是福建 省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

胞400多万人。全县耕地62万亩,其中茶园60万亩,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近70%;茶叶是全县农村的主导产业。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但是在1985年,安溪还是全国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全县60多万亩耕地中,仅有茶地11.2万亩,农户靠种红薯 和马铃薯度日,当时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每个农民从

茶业中所得的收入仅39元。如今,安溪早已于1996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发展成为一 个茶业专业生产县,并且进入了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9年为第87位)。安溪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不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

县,全县的农业种植业 均为茶叶。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73亿元,全县112万人口中,有9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248.95亿元,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其中:茶农每年的人均茶叶纯收入达4236元,占农民 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在安溪县的茶叶主产区,茶农户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已占60%左右;20万—50万元的已占10%左右。昔日贫穷

落后的 安溪,其经济实力已上升为福建省十强第十位。


       云南是我国第三产茶大省,投产茶园约300万亩,产值约10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06元,最高的2007年达716元;每亩茶园总产值约3500 元。与安溪县相比,面积我省是其5倍,产值仅多44%,茶农人均收入仅是安溪

的十三分之一,每亩茶园的产值仅是安溪的三分之一。我省茶区基本是贫困地区, 茶农基本上是贫困农户,其根本原因是我省茶区茶叶效益低,从事茶产业的茶农有少数农户已富裕起来了,但多数还处于贫困状态。但是从茶区

的现状看,绝大多数 主产茶区,只要做强茶产业,茶农依靠茶业完全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二、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持之以恒,几十年磨一剑


       安溪茶业二十五年磨一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在每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的具体做法。在这25年内,安溪县委、县政府有一个始志不逾的奋斗目标——“把安溪茶业打造成真正的强

势产业、富民产业”。


       第一阶段,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为 “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阶段。重点是引导茶农,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逐步全部改种茶园,并大力扩大海拔在8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安溪地处沿海,海拔较 低),全

县茶叶面积从11万多亩很快扩大到60万亩,成为茶叶专业县。新扩面积实现了茶树百分百是无性系良种,名茶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高山茶园 占总面积60%,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了基础,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

业化。为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县委、县政府设立了茶产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县 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阶段,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以“优质、精品、名牌”为重点,规范和提高乌龙茶的加工技术,统一加工工艺。提出了“不做低档茶品”、“不做假冒伪劣 茶”的口号,推广使用先进加工设备,开展万人培训,举办

各类加工技术大赛,评选“铁观音茶王”(选为茶王要坐八人花轿),增强茶农质量意识、名茶意识。引 导茶农和茶企全面练好内功,提高茶叶品质,生产名牌。茶叶的制优率迅速提升,茶农专业化、组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技队伍进一步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 一步提高,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在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安溪把茶产业与茶文化结合,开展创品牌攻势。充分运用“安溪铁观音”这一历史品牌和取得的“国家证明商标”、“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机遇,大力开展安

溪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在安溪县城晋江两岸修建的汉白玉护栏上,镌刻了7700多块自古至今的咏茶名 诗名词碑文,打造出了数公里长的“晋江茶刻”文化长廊景观。出版了《铁观音》、《中国安溪茶叶宝典》、《铁观音的王

国》等涉茶书籍,拍摄《铁观音传奇》、 《铁爷茶馆》等电视剧,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创作大赛、茶文化艺术团巡回表演,不断的丰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有力地扩大了安溪茶产业的影响 力。在创品牌活动中,

党委政府大力引导,文化媒体大力支持,茶农、茶企勇跃参与,全县上下大打“安溪铁观音”这块名牌,使其成为“福建省的十大名片”之 一。茶叶企业在创品牌中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上升。目前全县已涌现“铁观音集

团”、“八马”、“魏氏”、“华祥苑”、“华福”、“祥华”、“三和”等一批 安溪茶业的著名企业品牌。

 


       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安溪茶业开始了拓展市场的壮举。首先,在2000年投资1.4亿元,在安溪县城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 叶批发市场”,直到目前,仍为我国规模最大、交易客商最多、品

位最高、功能配套最为齐全完善、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展览、旅游、科 研为一体的新型茶业交易市场。投入营运的第一年,交易额就达3亿元,以后连年上升,2009年已达17亿元。其次,安溪并不满

足于坐地集散、坐地销售,而 是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带队,县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茶业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铁观音神州行”茶事活 动。连续5年,先后到香港、澳门、成

都、长沙、武汉、西安、昆明、乌鲁木齐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千人饮茶活动”。每到一地摆设大规模的无偿品茶、饮 茶摊位,传播铁观音饮茶知识,扩大品牌影响。另外,县里还大力倡导和鼓励安溪人到全国各地去开设

茶店、茶庄,销售茶叶。目前全县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 庄、茶艺馆3万多家,从事茶叶的专业营销队伍达15万多人,市场已经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并形成闽、粤、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著名的乌龙茶内销市场;同时,产 品还

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超5000万美元。


       第五阶段,也就是现阶段,重视全面发展,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发展新理念。去年新年伊始,县委主要领导率领考察团,对福健全省茶区进行了 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茶产业的生产加工、品牌推介、文化挖

掘、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谋划安溪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考察结束后,县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 议、茶业发展座谈会,通报考察情况,围绕茶产业亟待解决提升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经过集思广益,县委、县政

府确定把2009—2011年作为“茶 产业提升年”,并出台了《安溪县“茶产业提升年”实施意见》,对安溪茶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大力推进茶业品质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化组织体系、 品牌体系、茶文化体系、配

套延伸体系、茶旅游体系、贸易物流体系、开放合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实施了“生态、健康、文化、品牌、 素质”五大工程,各个主产茶区开展了以有机茶和严控农药残留为重点的生态茶园建设。

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设新的国内最大的茶叶集散中 心——“海峡西岸茶叶基地”,将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物流等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核心区、茶叶科技孵化区和闽台茶叶合作

示范区, 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标志性茶产业园。

 

  三、云南茶业要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云南茶业具备了总体规模,但由于茶区分散,茶产业没有一个县成为主导产业。全省产茶县有50多个,但过万吨的县只有凤庆、勐海、景洪三县市,过 5000吨的只有10个县。这样,在县城经济中也得不到高度重视。对茶农

而言,茶叶只是农户的家庭副业,专业化程度很低。这样的生产力布局难以做大做强茶 产业。借鉴安溪和我省一些茶业专业村的经验,建议省里重新规划我省茶产业。可考虑全省规划5-10个茶产业大县强县,和一批茶产业专业

化乡镇,专业化村委 会。省州市大力支持这些大县和专业化乡村做大做强茶产业。争取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达到建设目标。省茶业协会计划配合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大渡岗乡建设“云 南茶叶第一乡”,目前该乡已有茶园7万

亩,产量7000吨,产值已达7000多万元,只要正确引导,加以必要的整合和扶持,注入茶业现代种植、加工的新技 术,就可以使该乡成为云南省茶园面积超10万亩,茶业产值超亿元的茶业专业化示范乡镇,并使其由“云南茶

业第一乡”向“全国茶业第一乡”的层次发展,成为 “昆曼”大道通旁的一面茶业产业化的样板,更好地发挥出对全省茶业乡镇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打造“云南普洱茶”和“滇红”两个著名品牌,带动云茶产业的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拼搏,云南茶业已经形成了“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好的知名度。云南茶业界和全省上下都要统一在这两个品牌下种茶、做茶、卖茶,统一在这两个

品牌下做茶文化宣传和商品广告宣传。就像现在中国茶叶市场有个“安溪铁观音”一样、有个“西湖龙井”一样。各个茶叶企业要围绕“云南普洱茶”和“滇红”打造企业著名品牌。目前我省的“大益普洱茶”、“七彩云南普洱

茶”、“下关沱茶”、“龙润普洱茶”、“凤牌滇红”、“金丝滇红”作为企业品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省里要对这些品牌加大宣传力 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不断宣传。要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不厌其烦。要

更大规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这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不能 像近几年这样,茶好卖时,大家都来捧场,普洱茶大跌时不见人影,成“缩头乌龟”。

 

 

  为了打造这两个品牌,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要下功夫练好内功。第一,茶园建设要走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茶,多产有 机茶,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第二,普洱茶、滇红都要规范加工

工艺,严格工艺流程,严格卫生质量,统一口味要求。第三,严格质量标准检查,建立茶叶质量检测系 统和队伍,取缔假冒伪劣。

 

  五、下功夫开拓云茶消费市场

  普洱茶的大起大落,问题出自市场。当一个茶品尚未形成广泛的消费群体,而就去大肆抄作,只能形成一时的“畅销”和假象的繁荣,也就是泡沫,教训极其深刻。近两年来,在普洱茶低迷的市场条件下,许多有志于发展云

茶产业的企业和茶叶界人士,虽遭挫折而不气馁,虽遇困难而不屈服,在逆境中奋发努力,使云茶特别是普洱茶得 以逐步回暖。但是要看到云茶产业至今仍无走出困境,无论是产量和效益仍未恢复到最好水平,整个产业仍处于

低效益状态。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市场销售不旺,其根 本原因是云茶,特别是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增长缓慢。为此,我们一定要虚心向安溪的干部、茶人学习,下功夫去开拓云茶的消费市场。第一,在昆明一定要建一个高 档次的茶

叶集散中心,这个中心要集信息、交易、茶文化活动于一体。目前昆明市有五六个茶叶批发市场,太多档次太低,基本上属于农贸市场性质的批发交易,可 以选择一个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市场,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重新改造

提高,建一个中国一流的茶市。第二,省政府每年安

  • 发布时间:2011-09-07 00:00
  • 访问量:
详情

        2010年5月,我和宁洱县、腾冲县政府领导及省茶业协会有关同志到福建省安溪县学习考察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安溪县是福建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1985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不逾地把茶产业作为振兴县城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的产业来抓,“二十五年磨一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茶业真 正做大做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安溪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裕新安溪。学习安溪的经验,对照思考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启

示。

 

       一、茶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


       安溪隶属福建省泉州市,面积3057平方公里(其中90%是山区),占泉州市总面积1/3;辖24个乡镇、473个村(居),现有人口112万人,是福建 省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侨、台

胞400多万人。全县耕地62万亩,其中茶园60万亩,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近70%;茶叶是全县农村的主导产业。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但是在1985年,安溪还是全国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全县60多万亩耕地中,仅有茶地11.2万亩,农户靠种红薯 和马铃薯度日,当时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每个农民从

茶业中所得的收入仅39元。如今,安溪早已于1996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发展成为一 个茶业专业生产县,并且进入了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9年为第87位)。安溪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不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

县,全县的农业种植业 均为茶叶。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73亿元,全县112万人口中,有9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248.95亿元,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其中:茶农每年的人均茶叶纯收入达4236元,占农民 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在安溪县的茶叶主产区,茶农户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已占60%左右;20万—50万元的已占10%左右。昔日贫穷

落后的 安溪,其经济实力已上升为福建省十强第十位。


       云南是我国第三产茶大省,投产茶园约300万亩,产值约10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06元,最高的2007年达716元;每亩茶园总产值约3500 元。与安溪县相比,面积我省是其5倍,产值仅多44%,茶农人均收入仅是安溪

的十三分之一,每亩茶园的产值仅是安溪的三分之一。我省茶区基本是贫困地区, 茶农基本上是贫困农户,其根本原因是我省茶区茶叶效益低,从事茶产业的茶农有少数农户已富裕起来了,但多数还处于贫困状态。但是从茶区

的现状看,绝大多数 主产茶区,只要做强茶产业,茶农依靠茶业完全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二、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持之以恒,几十年磨一剑


       安溪茶业二十五年磨一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在每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的具体做法。在这25年内,安溪县委、县政府有一个始志不逾的奋斗目标——“把安溪茶业打造成真正的强

势产业、富民产业”。


       第一阶段,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为 “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阶段。重点是引导茶农,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逐步全部改种茶园,并大力扩大海拔在8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安溪地处沿海,海拔较 低),全

县茶叶面积从11万多亩很快扩大到60万亩,成为茶叶专业县。新扩面积实现了茶树百分百是无性系良种,名茶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高山茶园 占总面积60%,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了基础,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

业化。为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县委、县政府设立了茶产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县 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阶段,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以“优质、精品、名牌”为重点,规范和提高乌龙茶的加工技术,统一加工工艺。提出了“不做低档茶品”、“不做假冒伪劣 茶”的口号,推广使用先进加工设备,开展万人培训,举办

各类加工技术大赛,评选“铁观音茶王”(选为茶王要坐八人花轿),增强茶农质量意识、名茶意识。引 导茶农和茶企全面练好内功,提高茶叶品质,生产名牌。茶叶的制优率迅速提升,茶农专业化、组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技队伍进一步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 一步提高,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在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安溪把茶产业与茶文化结合,开展创品牌攻势。充分运用“安溪铁观音”这一历史品牌和取得的“国家证明商标”、“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机遇,大力开展安

溪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在安溪县城晋江两岸修建的汉白玉护栏上,镌刻了7700多块自古至今的咏茶名 诗名词碑文,打造出了数公里长的“晋江茶刻”文化长廊景观。出版了《铁观音》、《中国安溪茶叶宝典》、《铁观音的王

国》等涉茶书籍,拍摄《铁观音传奇》、 《铁爷茶馆》等电视剧,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创作大赛、茶文化艺术团巡回表演,不断的丰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有力地扩大了安溪茶产业的影响 力。在创品牌活动中,

党委政府大力引导,文化媒体大力支持,茶农、茶企勇跃参与,全县上下大打“安溪铁观音”这块名牌,使其成为“福建省的十大名片”之 一。茶叶企业在创品牌中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上升。目前全县已涌现“铁观音集

团”、“八马”、“魏氏”、“华祥苑”、“华福”、“祥华”、“三和”等一批 安溪茶业的著名企业品牌。

 


       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安溪茶业开始了拓展市场的壮举。首先,在2000年投资1.4亿元,在安溪县城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 叶批发市场”,直到目前,仍为我国规模最大、交易客商最多、品

位最高、功能配套最为齐全完善、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展览、旅游、科 研为一体的新型茶业交易市场。投入营运的第一年,交易额就达3亿元,以后连年上升,2009年已达17亿元。其次,安溪并不满

足于坐地集散、坐地销售,而 是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带队,县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茶业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铁观音神州行”茶事活 动。连续5年,先后到香港、澳门、成

都、长沙、武汉、西安、昆明、乌鲁木齐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千人饮茶活动”。每到一地摆设大规模的无偿品茶、饮 茶摊位,传播铁观音饮茶知识,扩大品牌影响。另外,县里还大力倡导和鼓励安溪人到全国各地去开设

茶店、茶庄,销售茶叶。目前全县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 庄、茶艺馆3万多家,从事茶叶的专业营销队伍达15万多人,市场已经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并形成闽、粤、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著名的乌龙茶内销市场;同时,产 品还

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超5000万美元。


       第五阶段,也就是现阶段,重视全面发展,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发展新理念。去年新年伊始,县委主要领导率领考察团,对福健全省茶区进行了 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茶产业的生产加工、品牌推介、文化挖

掘、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谋划安溪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考察结束后,县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 议、茶业发展座谈会,通报考察情况,围绕茶产业亟待解决提升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经过集思广益,县委、县政

府确定把2009—2011年作为“茶 产业提升年”,并出台了《安溪县“茶产业提升年”实施意见》,对安溪茶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大力推进茶业品质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化组织体系、 品牌体系、茶文化体系、配

套延伸体系、茶旅游体系、贸易物流体系、开放合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实施了“生态、健康、文化、品牌、 素质”五大工程,各个主产茶区开展了以有机茶和严控农药残留为重点的生态茶园建设。

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设新的国内最大的茶叶集散中 心——“海峡西岸茶叶基地”,将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物流等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核心区、茶叶科技孵化区和闽台茶叶合作

示范区, 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标志性茶产业园。

 

  三、云南茶业要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云南茶业具备了总体规模,但由于茶区分散,茶产业没有一个县成为主导产业。全省产茶县有50多个,但过万吨的县只有凤庆、勐海、景洪三县市,过 5000吨的只有10个县。这样,在县城经济中也得不到高度重视。对茶农

而言,茶叶只是农户的家庭副业,专业化程度很低。这样的生产力布局难以做大做强茶 产业。借鉴安溪和我省一些茶业专业村的经验,建议省里重新规划我省茶产业。可考虑全省规划5-10个茶产业大县强县,和一批茶产业专业

化乡镇,专业化村委 会。省州市大力支持这些大县和专业化乡村做大做强茶产业。争取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达到建设目标。省茶业协会计划配合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大渡岗乡建设“云 南茶叶第一乡”,目前该乡已有茶园7万

亩,产量7000吨,产值已达7000多万元,只要正确引导,加以必要的整合和扶持,注入茶业现代种植、加工的新技 术,就可以使该乡成为云南省茶园面积超10万亩,茶业产值超亿元的茶业专业化示范乡镇,并使其由“云南茶

业第一乡”向“全国茶业第一乡”的层次发展,成为 “昆曼”大道通旁的一面茶业产业化的样板,更好地发挥出对全省茶业乡镇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打造“云南普洱茶”和“滇红”两个著名品牌,带动云茶产业的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拼搏,云南茶业已经形成了“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好的知名度。云南茶业界和全省上下都要统一在这两个品牌下种茶、做茶、卖茶,统一在这两个

品牌下做茶文化宣传和商品广告宣传。就像现在中国茶叶市场有个“安溪铁观音”一样、有个“西湖龙井”一样。各个茶叶企业要围绕“云南普洱茶”和“滇红”打造企业著名品牌。目前我省的“大益普洱茶”、“七彩云南普洱

茶”、“下关沱茶”、“龙润普洱茶”、“凤牌滇红”、“金丝滇红”作为企业品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省里要对这些品牌加大宣传力 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不断宣传。要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不厌其烦。要

更大规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这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不能 像近几年这样,茶好卖时,大家都来捧场,普洱茶大跌时不见人影,成“缩头乌龟”。

 

 

  为了打造这两个品牌,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要下功夫练好内功。第一,茶园建设要走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茶,多产有 机茶,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第二,普洱茶、滇红都要规范加工

工艺,严格工艺流程,严格卫生质量,统一口味要求。第三,严格质量标准检查,建立茶叶质量检测系 统和队伍,取缔假冒伪劣。

 

  五、下功夫开拓云茶消费市场

  普洱茶的大起大落,问题出自市场。当一个茶品尚未形成广泛的消费群体,而就去大肆抄作,只能形成一时的“畅销”和假象的繁荣,也就是泡沫,教训极其深刻。近两年来,在普洱茶低迷的市场条件下,许多有志于发展云

茶产业的企业和茶叶界人士,虽遭挫折而不气馁,虽遇困难而不屈服,在逆境中奋发努力,使云茶特别是普洱茶得 以逐步回暖。但是要看到云茶产业至今仍无走出困境,无论是产量和效益仍未恢复到最好水平,整个产业仍处于

低效益状态。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市场销售不旺,其根 本原因是云茶,特别是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增长缓慢。为此,我们一定要虚心向安溪的干部、茶人学习,下功夫去开拓云茶的消费市场。第一,在昆明一定要建一个高 档次的茶

叶集散中心,这个中心要集信息、交易、茶文化活动于一体。目前昆明市有五六个茶叶批发市场,太多档次太低,基本上属于农贸市场性质的批发交易,可 以选择一个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市场,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重新改造

提高,建一个中国一流的茶市。第二,省政府每年安排一笔专项资金,组织信誉好,有品牌的 茶叶企业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国外主要云茶销区,开展以“滇红”和“云南普洱茶”为主的“云茶”推介活动。开展“云南普洱

茶、滇红天 下行(天下品)”大型茶展活动,坚持搞5年,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及经销商参加各省和有关国家的茶博会。同时,还要大力鼓励民间茶叶经 纪人,切实加强民营茶叶经纪人队伍的业务技术培

训和营销素质的提高,对确有贡献的茶叶经纪人要由政府按其业绩的档次分级别给予奖励,对他们的事迹予以大力 宣传;对到省外开展茶业经营确有成绩的企业和人员,也要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扶持和鼓励。建立起一批较

强的茶叶营销队伍这件事,只要大家统一认识,认真 下功夫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效,就一定能为云南的广大茶农、茶企筑起一道坚强有力的后盾。

关键词:

稀世佳茗“陈升老班章之甄品”,2024燃爆全国的茶文化盛宴

稀世佳茗“陈升老班章之甄品”,2024燃爆全国的茶文化盛宴

2024年下半年,陈升号以“稀世佳茗·璀璨绽放/迎新——陈升老班章之甄品”为主题,在全国多地掀起了一场茶文化的盛宴,为茶产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击播放观看活动合集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gMRSLx91WyFCfvtcAOafgA   10月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稀世佳茗·璀璨绽放——陈升老班章之甄品发布会”拉开帷幕。近千名嘉宾亲临现场,线上五万多茶友通过陈升号官方视频号同步见证。这一场发布盛典,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茶文化传播的层 层涟漪,标志着“陈升老班章之甄品”正式踏入大众视野,开启了它的荣耀之旅。   紧接着,10月16日,山东烟台迎来了“稀世佳茗·璀璨绽放——陈升老班章之甄品茶文化会”。300余位来自各界的嘉宾齐聚,共同见证新品在山东的首发。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新品的展示,更是当地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让齐鲁大地的茶香与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的独特韵味相互交融,为山东的茶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体验,进一步拓展了新品在北方市场的影响力。   浙江乐清在10月19日也成功举办了同款茶文化会。活动集专业科普、产品解析、申时茶会、古琴欣赏、主题分享、幸运抽奖等丰富环节于一体,吸引了近500位嘉宾。   这一综合性的茶文化盛会,深入挖掘了“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价值,在浙江这片茶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播下了新品推广的种子,促进了茶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提升了茶友们对高品质茶叶的品鉴能力和文化认知。   岁末之际,12月22日的福建厦门和12月28日的浙江永康分别举办了“稀世佳茗·璀璨迎新”主题的茶文化会暨答谢晚宴。厦门的活动洋溢着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吸引了各界嘉宾沉浸其中,感受普洱的魅力;永康的活动则成为了茶文化与各界精 英交流碰撞的平台。   这两场活动在年末的特殊氛围中,以茶为媒,感恩回馈茶友,同时也为当地的茶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强了陈升号品牌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品牌的亲和力和美誉度。   2025年1月4日,天津成功举办“稀世佳茗·璀璨迎新——陈升老班章之甄品新春茶文化会暨答谢晚宴”。各界精英翘楚齐聚一堂,在茶香四溢中共同展望新年,见证陈升茶业的荣耀时刻。此次活动为新品在北方市场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 一步扩大了品牌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茶友认识和喜爱上了“陈升老班章之甄品”。   2024年下半年和开年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见证了“陈升老班章之甄品”从发布到走向全国市场的辉煌历程。陈升号通过精心策划的发布会和各地的推广会,不仅让这款新品名扬八方,成为明星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弘扬了 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与融合。     “陈升老班章之甄品”是规格为600克的重磅产品,原料精挑古老树龄头春老班章芽叶,集匠造工艺之大成,茶香浓郁,滋味饱满厚重,回甘悠长,气韵霸道深厚。配备《陈升老班章之甄品赋》卷轴、《珍藏手册》和精美专属礼盒,堪称茶中 圣品、传世之珍。   这一系列活动,也为茶产业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书写了茶产业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壮丽篇 章,让古老的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了一抹浓厚的茶香。  
2025-01-10
开合间·见非凡—HUAWEI

开合间·见非凡—HUAWEI Mate 系列尊享品鉴会,陈升号跨界出圈绽光彩

2025年1月5日,广州保利洲际酒店内高朋满座,一场由陈升茶业携手广东恒唯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开合间·见非凡——HUAWEI Mate 系列尊享品鉴会暨陈升号新瑞之韵”活动在此荣耀启幕,并取得圆满成功,为跨领域合作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活动汇聚了各界精英,陈升茶业副总经理魏炳杰先生、广东省区域经理李晓燕女士、陈升号广州经销商家人朱海先生以及众多行业同仁、合作伙伴和各界朋友亲临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非凡时刻,开启了一场科技与茶文化深度交融的盛 宴。     活动上,魏炳杰副总经理登台,深入解读陈升茶业十七载的“创”与“守”,并向与会嘉宾隆重推介乙巳蛇年生肖纪念饼“玉蛇兆瑞”。这款生肖茶作为活动的核心推荐产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制茶工艺。它巧妙地将蛇年祥瑞之 气融入每一片茶叶之中,以茶为载体,在岁月的流转中传承生肖文化,续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华章。     在茶香袅袅的氛围里,嘉宾们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情碰撞所绽放出的独特魅力,深刻感受到陈升茶业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成就。     作为陈升号生肖系列茶的第二轮第六款佳作,“玉蛇兆瑞”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升华。它不仅完整保留了生肖茶系列一贯的精湛工艺和丰富文化内涵,更在产品的视觉呈现与文化表达方面独具特色。使其既拥有极高的珍藏价值,又能 为品鉴者带来味觉享受,真正做到了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     与此同时,华为广州终端零售经理王庆先生,还有广东恒唯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政企事业部政企经理覃雪峰先生,也带来了HUAWEI Mate 系列、汽车与华为智能科技的精彩分享,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与创新魅力。现场嘉宾沉浸在 科技与茶文化交织的独特氛围中,一边品味着大树茶的浓厚韵味,一边领略着现代科技的强大功能与便捷体验,全方位感受了不同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无限可能。     活动中,潮剧演绎环节异彩纷呈,婉转悠扬的唱腔仿佛将时光拉回过去,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古筝与小提琴的演奏更是别出心裁,东西方乐器轮番登台,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为活动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进一步 诠释了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活动主题。     随着夜幕降临,活动进入温馨的晚宴环节。嘉宾们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举杯畅饮,分享着此次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共同展望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前景。同时,陈升号为嘉宾们送上伴手礼——2025新春贺岁礼“玉蛇兆瑞”。     至此,这场“开合间·见非凡”的盛会在温馨而热烈的气氛中缓缓落下帷幕,但它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和深远影响却将在科技与茶业领域持续发酵,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激励更多企业勇于探索跨领域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中华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繁荣发展,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25-01-08
215.28万元的认购订单背后,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的魅力密码

215.28万元的认购订单背后,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的魅力密码

祥龙贺瑞辞旧岁,瑞气盈门启新程。2025年1月4日,一场聚焦茶文化传承与甄品品鉴的盛会——“稀世佳茗·璀璨迎新——陈升老班章之甄品新春茶文化会暨答谢晚宴”在天津盛大举行,各界精英翘楚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茶香四溢的 盛宴,见证陈升茶业的荣耀华章。   点击播放观看视频集锦:https://mp.weixin.qq.com/s/X9OTfPa_rpUBudjXkD3MFw     活动现场嘉宾云集,政商学界贤达纷纷到场,天津市原政协秘书长 赵天浩先生、河西区原教育局书记 张学政先生等一众前辈,以其深厚的阅历和威望,为活动增添了庄重与分量;水产局原局长 马维林先生、河西区税务局原局长  周学雷先生 等行业翘楚,展现了不同领域与茶文化的交融汇聚;水产研究所所长 孙晓旺先生、示范大学博士后导师 孙金生先生等学界精英,则从专业角度为茶文化注入了智慧内涵;更有邯郸市丛台区民政局 彭燕女士、盈盛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李红 强先生、津福茶城董事长 魏玉昌先生等各界代表,以及河北省警备区副司令少将 张焕学先生,共同勾勒出这场盛会的多元与精彩。而北京金山友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号天津经销商 蔡锦儿先生,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柳滨先 生、华北销售总监 严洪翠女士及各地经销商家人的到来,更是体现了公司和陈升家人们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与天津企业家、茶友们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茶文化交流与商业合作的绚丽画卷。     活动伊始,北京金山友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号天津经销商蔡锦儿先生的致辞,拉开了这场文化与商业交织盛宴的序幕,其话语间满是对过去的感恩与对未来的展望,为活动奠定了温馨而热烈的基调。   随后播放的陈升茶业成立17周年品牌发展集锦,宛如一部时光长卷,徐徐展开品牌的成长轨迹与辉煌成就,让在场嘉宾沉浸式感受陈升茶业十七载的匠心坚守与砥砺奋进。   陈升号传承人陈柳滨先生带来的“知陈升号,懂稀世七星甄品”主题分享,将品牌底蕴与产品精髓娓娓道来,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普洱茶珍稀世界的大门,让众人领略到老班章的独特魅力与陈升茶业的制茶匠心。   申时茶会在陈升号导师的优雅引领下,茶香袅袅,茶师们的精彩演绎,将茶文化的仪式感与内涵完美呈现,五杯茶后集体谢幕,赢得满堂喝彩。     陈升号产品推荐官马美益女士的“陈升老班章之甄品”产品解析,如一场知识盛宴,深入剖析产品的品质密码与价值内核。老班章屹立于云南名茶之巅,享有“普洱茶王”的传世盛名。此茶选料非凡,集匠造工艺之大成,堪称茶中圣品、传世 之珍。于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发布,并在山东烟台、浙江乐清、福建厦门、浙江永康以及此次天津5个地方举办大型茶文化会,早已名传八方。   紧接着的宣传片播放,更是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将产品的魅力全方位展现。而洛阳祝和实业有限公司王文君女士与蔡锦儿先生的签约认购仪式,无疑是活动的高光时刻,156套(26件)、价值215.28万元的认购订单,彰显出市场对“陈升老班 章之甄品”的高度认可与青睐,王文君女士的留步发言,也传递出合作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愿景。   随着合影留念的快门声响起,茶文化会暂告一段落,晚宴的序幕缓缓拉开。   蔡锦儿先生及夫人张春梅女士、陈柳滨总经理、严洪翠华北销售总监上台祝酒,将现场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企业宣传片的播放,再次回顾了品牌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抽奖环节更是将晚宴的热烈氛围不断点燃。津福茶城董事长魏玉昌先生、陈柳滨先生、蔡锦儿先生分别作为抽奖嘉宾,送出的“陈升茶业成立17周年纪念茶·天韵”、“老班章熟 茶”以及“陈升老班章之甄品”珍贵奖品,让幸运的嘉宾收获满满,也让现场的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茶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传承,更是陈升茶业与各界伙伴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新起点。在新的一年里,陈升茶业必将继续秉持匠心,以稀世佳茗为笔,书写更加璀璨辉煌的篇章,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让陈升 茶香飘满华夏,走向世界!  
2025-01-08
正和岛共学之约,陈升号点亮东莞藏茶之光

正和岛共学之约,陈升号点亮东莞藏茶之光

2024年12月31日,在东莞这座洋溢着无限活力、充满创新气息的藏茶之都,“2025正和岛案例共学新年大课暨新年家宴”于东莞迎宾馆隆重举行。千余位实力派企业家济济一堂,共襄盛举,围绕“企业家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主题, 慷慨激昂地分享创新创业的精彩篇章。   受东莞市政府的热忱邀请,陈升号作为东莞藏茶之都的杰出代表,携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与来自全国的正和岛企业家们欢乐相聚。在这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一同品鉴历经岁月洗礼的“陈升老班章”等上乘佳茗,让缕缕茶香弥漫在 会场的每一个角落,携手迎接新年的钟声敲响。     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志伟,副市长陈庆松等领导亲赴活动现场。韦皓书记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致以热烈祝贺,充分彰显了东莞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企业家们的深切关怀。   在案例共学新年大课上,深圳市奋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奋、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等多位嘉宾纷纷登台,深情讲述他们的企业家传奇故事,展现了 中国企业家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如何在跌宕起伏里奋勇向前、勇挑重担的使命与担当。这场思想的盛宴如同璀璨明灯,为在场的企业家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   当陈升号醇美的茶香在空气中悠悠飘散,企业家们在品味佳茗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东莞藏茶的独特韵味,也对茶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陈升号,作为国家龙头企业、普洱茶行业的领军品牌,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上坚毅前行、披荆斩棘。在这场思想盛宴中,以茶为介,融入了企业家们奋进、担当的精神交流之中,进一步凸显了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格局与视野。   正和岛,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社群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家们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家们精心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而此次活动,恰似一座坚固的桥梁,将陈升号与各位企业家紧密相连,让大家在 品味佳茗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加深了相互的信任。     展望未来,陈升号将继续坚守初心,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深化与各界的合作交流,积极推动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让陈升号的茶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携手更多企业家共同书写时代华章,迎接每一个 充满希望的新年钟声,见证中国企业家精神与茶文化交相辉映的璀璨未来。  
2025-01-04
上一页
1
2
...
365

版权归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所有
邮箱:
www@cspuer.com
热线:400-107-2007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工业园区
滇ICP备202000740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昆明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